中医养生:秋季滋阴润燥养生全攻略

时至孟秋,暑气渐消,凉风初起,梧桐叶落满阶前。此时节,天地间呈现出一派清肃之象,正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所云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。自然界阳气由升发转向收敛,阴气逐渐旺盛,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。中医视秋季为 “养收” 的关键阶段,若能把握时机,以智慧调和身心,必能为一整年的健康奠定根基。今特撰此篇,集古圣之 wisdom 与今人之实践,为您揭开秋季润燥养生的奥秘,助您在秋风起时,养出从容安康。

一、引言
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”。中医养生讲究 “顺时养生”,秋季对应五行属金,与人体肺脏相通。此时燥邪当令,易伤津液,导致口鼻干燥、皮肤皲裂、干咳少痰等 “秋燥” 症状。顺应秋季收敛之性,以滋阴润燥、养肺固肾为核心,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情志等多维度调摄,方能与自然气相合,筑牢健康根基。

二、秋季润燥养生核心方案

(一)饮食调护:润其燥,敛其气

1. 增液润燥食材优选

梨:性凉味甘,生食清热生津,煮梨水加川贝可缓解燥咳(每日 1-2 个,脾虚者熟用)。
银耳:“菌中之冠”,富含植物胶质,银耳莲子羹加百合(银耳泡发后煮至胶状,每周 3 次)养阴润肺效果佳。
蜂蜜:天然润燥剂,蜂蜜柚子茶(温水冲调,晨起空腹饮 1 杯)可润喉通便,但糖尿病患者慎用。
芝麻:黑芝麻糊(炒熟研粉冲调)补肝肾、润肠道,适合秋季便秘人群。

2. 酸以收之,平衡肺气

原理:酸味入肝,可制约肺气过亢,《千金方》载 “秋宜收,食酸以收之”。
推荐:山楂干泡水(每日 5-10g)、乌梅冰糖饮(乌梅 3 颗煮水),胃酸过多者适量。

3. 饮食禁忌

辛辣之品: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辛热食物易耗伤阴液,加重秋燥,建议秋季减少火锅、烧烤摄入。
油炸之物:炸鸡、油条等燥热食品易生内热,宜以蒸煮炖等清淡烹饪方式为主。

(二)起居调摄:顺天时,固津液

1. 作息遵循 “养收” 之道

早睡早起:亥时(21:00-23:00)前入睡,顺应阳气收敛;卯时(5:00-7:00)起床,借助晨光振奋阳气,每日保证 7-8 小时睡眠。
衣物增减:遵循 “春捂秋冻” 原则,初秋可适当 “冻” 背(增强抵抗力),但寒露后需及时添衣,重点护住颈部(大椎穴)、腰腹(命门穴)、足部(涌泉穴)。

2. 环境湿度管理

室内湿度: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,将湿度维持在 50%-60%,可缓解鼻腔干燥、皮肤脱屑。
晨起饮水:清晨空腹饮 200ml 温水(可加 1 片柠檬),补充夜间消耗津液,冲刷肠道。

(三)运动养生:动以养形,静以养神

1. 温和运动首选

推荐项目:

八段锦:“两手攀足固肾腰” 动作可补肾固元,适合晨起户外练习。
太极拳:以腰为轴,缓慢柔和的动作助于收敛神气,每周 3-4 次,每次 30 分钟。
健步走:餐后 1 小时步行 30 分钟,速度以 “能说话不喘气” 为宜,促进脾胃运化。

2. 运动注意事项

时间选择:避开早晚低温时段,以上午 9-11 点(脾经当令)或下午 3-5 点(膀胱经当令)为佳,避免汗出过多耗伤阳气。
运动强度:以 “微微汗出” 为度,《素问》强调 “秋不浴于雨,不劳于形”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。

(四)情志调理:宁心神,防“悲秋”

1. 疏肝解郁之法

原理:秋季万物凋零,易引发 “悲秋” 情绪,中医认为 “悲则气消”,需调畅气机。
建议:

登高望远:秋日登山赏景,开阔胸怀,对应 “肺主气,司呼吸”,深呼吸可宣降肺气。
音乐疗法:聆听商调式音乐(如《阳春白雪》),商音入肺,可缓解抑郁情绪。

2. 冥想安神练习

方法:每日申时(15:00-17:00)坐在窗前,闭目养神,专注于呼吸,配合意念从头顶到足底逐次放松,每次 10 分钟,可降虚火、宁心神。

(五)经络养护:按穴位,通气顺

1. 太溪穴(肾经原穴)

位置: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。
功效:滋阴降火,缓解咽干、失眠。每日按揉 3 分钟,以酸胀感向足底传导为佳。

2. 肺俞穴(肺之背俞穴)

位置:第 3 胸椎棘突下,旁开 1.5 寸(约 2 横指)。
操作:用掌根顺时针按揉 50 次,或艾灸 10 分钟,可改善咳嗽、鼻塞。

3. 三阴交(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)

位置:内踝尖上 3 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作用:健脾养血,秋季按揉可预防皮肤干燥,每日早晚各按揉 2 分钟。

(六)药膳方选:寓养于食,精准调理

1. 百合麦冬粥

材料:百合 20g、麦冬 15g、粳米 100g、冰糖适量。
做法:先将麦冬煎水取汁,与百合、粳米同煮成粥,加冰糖调味。
功效:润肺清心,适合秋季心烦失眠、干咳少痰者。

2. 沙参玉竹炖老鸭

材料:沙参 30g、玉竹 20g、老鸭半只、姜片少许。
做法:老鸭焯水后与药材同炖 2 小时,加盐调味。
作用:滋阴补虚,尤其适合秋季阴虚体质(手足心热、口干舌燥)人群。

三、秋季养生的实证案例

(一)案例一:缓解秋燥咳嗽

对象:35 岁女性,教师,每到秋季频发干咳,夜间加重。
方案:

饮食:每日晨起喝蜂蜜水,晚餐食百合莲子银耳羹。
穴位:按揉肺俞穴、太溪穴,配合川贝枇杷膏(睡前含服)。
起居:室内湿度保持 55%,避免用嗓过度。
效果:2 周后咳嗽频率减少,1 个月基本痊愈。

(二)案例二:改善皮肤干燥

对象:48 岁女性,秋季皮肤瘙痒脱屑,中医辨证为 “血虚风燥”。
方案:

饮食:黑芝麻糊(每日 1 碗)、银耳莲子羹(每周 4 次),配合山楂泡水。
外调:洗澡水温不宜过高(≤40℃),浴后涂抹杏仁油。
运动:每日傍晚练习八段锦 “两手攀足” 动作。
效果:1 个月后皮肤脱屑减少,瘙痒缓解,肤质改善。

四、总结

秋季养生的关键在于 “润” 与 “收”—— 润其燥以复津液,收其气以固根本。正如《遵生八笺》所言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”,需将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情志调摄有机结合,方能在肃杀之秋养出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。愿此篇指南助您顺应天时,从容度秋,为冬日藏精奠定坚实基础。

返回列表

没有更早的文章了...

下一篇:中医养生:春季疏肝养肝全攻略

相关文章

从《难经》探经络腧穴奥秘:古典医籍中的养生智慧

从《难经》探经络腧穴奥秘:古典医籍中的养生智慧

在中国医学的浩瀚典籍中,《难经》作为继《黄帝内经》之后的重要经典,以问答形式深入阐释了经络腧穴的奥秘。这部成书于东汉以前的医学著作,不仅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,更蕴含着深邃的养生智慧。让我们穿越时空,...

经络电阻与自主神经功能:皮肤低电阻点的生理学本质

经络电阻与自主神经功能:皮肤低电阻点的生理学本质

在中医经络研究领域,经络电阻现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。自上世纪五十年代 “良导络” 理论提出后,大量研究发现人体皮肤存在低电阻点,且这些低电阻点与传统经络穴位分布具有较高的重合性 。与此同时,现代生理...

中老年人"护阳气"秘诀:延缓衰老的6个习惯

中老年人"护阳气"秘诀:延缓衰老的6个习惯

在中医理论中,阳气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"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"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——就像自然界不能没有太阳一样,人体也...

中医外治法在养生保健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

中医外治法在养生保健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

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。它通过药物、手法或器械等,从体表施治,作用于经络、穴位,以调节人体气血、脏腑功能,达到养生保健、防治疾病的目的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中医...

中医养生:春季疏肝养肝全攻略

中医养生:春季疏肝养肝全攻略

东风解冻,万物萌新,当柳枝抽新芽、桃花始绽放时,春季已悄然来临。此时节,天地间阳气升发,自然界呈现出 “发陈” 之象 —— 陈冬之气渐散,新生之机勃发。中医认为,春季与人体肝经相应,肝主疏泄、藏血,喜...

中医养生中的 “五行智慧”:金木水火土对应脏腑的调养艺术

中医养生中的 “五行智慧”:金木水火土对应脏腑的调养艺术

在中医深邃的理论体系中,“五行学说” 犹如一把解读生命奥秘的钥匙。古人将自然界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基本元素,与人体的五脏六腑、五体五官、五情五志巧妙对应,构建起一个相互关联、动态平衡的整体养生框架...